我要留言收藏本网
我的位置:会员风采/征集通知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1号盈创动力大厦E座507A
邮政编码:100085
联 系 人:李老师-会员/标准/朱良漪奖、刘老师-产业研究、杨老师-ACAIC、秦老师-信息化
联系电话:
010-58851186
传 真:010-58851687
邮 箱:info@fxxh.org.cn
官方微信公众号
齐碳科技:公司不存在卡脖子风险 95%以上原材料国产化
来源: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2022/10/08

       9月26日,正好是齐碳科技成立6周年。在其官方微信上,齐碳科技这样写道:6是“齐”的笔画,是“碳”在元素周期表里的顺序,是共同走过的2190天。6年来,在时代使命驱动科研创新的大潮中,齐碳知道,要想乘风破浪,坚定自研是正道。从创业之初的籍籍无名到商业化的关键破局阶段,这是一场与时间的竞赛、更是一场与自己的较量。未来还有更多的6年,齐碳科技再出发,在这场奔赴远方的跋涉中,一起看美妙的基因大世界。

       在这份送给自己的生日祝福中,齐碳的壮志雄心可见一斑。就在近期,宣布迈入商业化元年的齐碳科技在其成绩单上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荣登“2022未来之星TOP20”榜单。

       “2022未来之星TOP20”项目由川商总会、川商企业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每日经济新闻、上海银行成都分行、国金证券、博源资本、德勤中国发起,致力于挖掘反映行业创新变化、拥有硬核科研实力、受到市场高度关注的20家潜力企业,发现川商科创力量,指引川商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

       近年来,齐碳科技逐步迈入收获期。2022年6月,齐碳科技响应市场需求,时隔仅半年再发测序仪新品——纳米孔基因测序仪QNome-3841hex,这款产品的面市,标志着国产纳米孔基因测序仪迈向矩阵化发展的新阶段。

       在硬科技创新领域,技术先进者所占据的往往是产业链最核心、话语权最高的环节。基因测序行业也是如此,基因测序仪因其技术壁垒高、开发难度大,一直被海外企业垄断,这批海外企业在全球基因产业链享有极高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就我国而言,该行业则长期面临上游技术“卡脖子”的隐忧。

       近年来,这一局面正逐步被国产企业打破。2020年9月,成立于成都的齐碳科技发布国内首台自主研发的纳米孔基因测序仪QNome-9604,填补了我国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领域的空白。2021年12月,齐碳科技发布国内首款可量产的纳米孔基因测序仪QNome-3841,正式打通研发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开启纳米孔基因测序设备的国产化时代,此次新款基因测序仪QNome-3841hex发布,新一代国产测序仪开始矩阵化发展,更是标志此轮纳米孔测序国产化发展上档提速。

谢丹 受访者供图

       打破基因测序上游垄断

       近期,齐碳科技联合创始人谢丹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得益于前期扎实的技术积累,齐碳科技正快速迭代测序仪产品并加速成果转化,商业化元年已取得良好开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齐碳科技引领着中国基因测序上游在新一代技术赛道开始弯道超车。

       “基因测序行业是一个金字塔,站在最顶端的只有几家企业,它们负责提供设备、技术,中下游的企业利用这些技术和设备开发面向终端的产品和服务。”谢丹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样描述基因测序行业的生态链。

       站在这条产业链的上游,基因测序仪及配套试剂的生产者是话语权的掌握者,也是这条产业链条中壁垒最高、难度最大的部分。以第四代基因测序技术为例,在齐碳科技之前,这项技术只被英国的牛津纳米孔公司(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所掌握。

       时间拨回到2016年,已经回国创业的谢丹转机多次,24个小时内从成都来到圣地亚哥海边的一处咖啡馆,跟当时为数不多全面掌握基因测序技术的专家之一白净卫博士碰面。一杯咖啡之后,两个痴迷纳米孔测序技术且掌握核心能力的年轻人决定共同创业。随后,谢丹找来了自己的高中同学胡庚,让齐碳科技走上了公司化发展的道路。年轻的齐碳科技至此形成了雏形。

       2017年底,第一台从饼干盒子里诞生的原理样机成功研发出来后,齐碳科技每年实现一项技术突破。谢丹也感叹:“一路蹚过来才发现,从做出原理样机、工程样机、产品样机最后到量产,每一步都是无数的坑,每一步的难度都非常大。”

       作为率先啃下第四代基因测序技术“硬骨头”的企业,齐碳科技的脚步走在了全球前列,成为国内第一家、全球第二家掌握第四代基因测序技术并推进其进入商业应用阶段的企业。

       如果说攻克技术难关、研发出商业化产品是齐碳科技走出的第一步,接下来,齐碳科技产业化能力提升这关键的第二步也快速迈出。2021年底,齐碳科技的生产基地正式落成,可年产纳米孔基因测序仪2000台,配套检测试剂盒、芯片100万套。

       据谢丹透露,下一步,公司还将研发推出更大通量、更高准确率的机型,并推动产品在医疗、司法、环境及农业等场景的应用。值得一提的是,年内,齐碳科技首个NMPA三类证注册申报的相关工作将正式启动,这也将是国内首个纳米孔基因测序仪的医疗器械三类证的申报,代表着纳米孔基因测序仪向临床应用迈进关键一步。

       国产技术面临代际更新

       在基因测序领域,我国正处于突破“卡脖子”、弯道超车的阶段。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国内基因测序市场规模2020年约为118亿元,2015年至2020年复合增长率为30.7%,2020年至2025年的复合增长率为29.8%。另一组数据显示,全球测序仪装机量已超过2万台,其中IIIumina公司的市场份额预估占比约80%。我国的基因测序上游市场也是以IIIumina公司产品为主流。

       显然,在我国基因测序这一保持两位数增速的黄金赛道上游,长期被海外企业垄断的局面亟待打破。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华大智造这样的二代基因测序技术掌握者,以及齐碳科技这样的四代基因测序技术企业的出现,打破国外先进技术的“卡脖子”局面近在眼前。可以想象,当制约整条测序仪产业链发展的上游环节实现国产化之后,将催生更多的中下游应用场景快速发展,可进一步扩充我国基因测序市场发展格局。

       而要实现我国新一代测序技术快速发展,还有一个问题:国内普遍以二代基因测序技术(NGS)为主流,如何促进代际更新,让不同技术发挥各自优势,以此缩短与国际巨头的差距,全方位提升我国基因测序行业竞争力?

       一般而言,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边合成边测序,且通过各DNA簇同时读取,实现高通量,降低了测序成本、缩短了测序时间的同时保持了较高的准确性,是目前基因测序的主流技术,也是基因测序商业化应用的主要推动力。而三、四代单分子测序技术无须进行PCR扩增,读长更长、实时输出测序结果、单次测序开机成本更低,可便携,应用场景更多元。

       自从新一代测序技术问世,便有诸多专业人士看好其长读长、小巧便携等独特优势,认为其符合测序结果高精度、高通量、长片段和低费用的四项黄金标准,但也有行业声音认为,虽然单分子基因测序技术有一定优势,但准确率仍然不及二代基因测序技术。

       对此,谢丹在采访中坦言,三、四代基因测序技术采取的是单分子测序方式,只读一次,错就是错了,所以该技术诞生之初准确率确实比较低,五六年前只有80%左右的水平。“但当时把四代基因测序技术去跟二代技术相比是不公平的,这就类似于让一个婴儿去跟成年人比跑步的速度。经过几年的发展之后,现在四代测序的准确度峰值已经可以达到99%以上,这也就是说单分子测序技术的准确率在快速地提高。”

       谢丹进一步强调,目前在基因测序的实际应用场景中,看单次测序准确率的场景几乎不存在。“实际应用中要么是测一点然后看大范围的变化,要么是测很多次最后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错误校正。这种校正之后,可以拿到一个相对准确的数据。”

       针对国内基因测序上游未来发展格局,谢丹认为,目前看来四代技术是二代技术的有益补充,未来四代技术则可能逐步挤占二代技术的市场空间。“商业上的竞争不仅是比拼准确率,还有稳定性、价格等,这种比拼超出了技术范畴。”

       齐碳超95%原材料国产化

       掌握了核心技术,就是掌握了硬实力。而外界还关心,作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代表,齐碳科技在其上游是否还受到核心零部件等来自海外的掣肘。对此,谢丹回应称:“目前看来,我们不存在被‘卡脖子’的风险。我们一直坚持最大化地使用国产原材料供应和国产生产设备。”

       据公司内部评估,现在齐碳科技所有上游原材料可以做到95%以上的国产化,核心零部件之一,芯片的流片业务也是国内代工厂完成的,基本可以实现自主化。

       在知识产权布局方面,齐碳科技已形成205项各类知识产权成果,其中国内外发明专利93项、国际PCT专利20项、著作权30项,核心技术安全可控。

       成立于2016年9月的齐碳科技,过去6年来交出一份亮眼答卷:走通技术原理、推出商业化产品、实现供应链国产化,并助推国家纳米孔基因测序研究迈上新台阶。马上迎来下一个6年征程的齐碳科技,又给自己选择了怎样的方向?谢丹表示:

       其一,在基因测序行业发展的多重利好中做大做强。2022年5月,国家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印发,提出加快推动以单分子测序为标志的新一代测序技术创新,可以说,新一代测序技术创新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其二,登陆资本市场。自2016年成立以来,齐碳科技先后完成了5轮股权融资,融资总金额超过6亿元人民币。其中,2021年6月,齐碳科技宣布完成超4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

       谢丹透露,公司在营收利润规模符合上市要求后,也将启动IPO工作。

       其三,齐碳科技还有一个希冀——走出国门,站在世界舞台中央参与竞争。

       谢丹表示,当前,齐碳会先专注于服务国内市场、持续研发完善产品矩阵,同时也会提前作战略布局,寻找成熟的时间点进入国际市场。


申报
Copyright © 2012-2024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3239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