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世界科技前沿 服务重大战略需求
——中国检科院“十三五”期间高质量发展纪实
提出了以“质谱裂解机理”为基础的食品中未知有害物发掘理论和核心技术,实现了有害物从“逐一检测”到“逐类筛查”;
建立了“互联网+”三元融合食用农产品高通量非靶向筛查技术,实现对1200种农药的全面筛查;
构建的基于多组学技术的大宗及特色高值食品真伪鉴别方法体系,解决了多维度准确区分及“黑箱”检测核心技术难题;
攻克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关键检测技术,开发出新型冠状病毒等抗体检测试剂和荧光定量免疫层析技术,克服了微量指尖血检测的技术瓶颈;
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准金属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概念,研发的系列拉曼芯片,首次实现了基于非贵金属的单分子表面增强拉曼检测……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检科院)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国际空白,甚至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5年,是一个时间刻度,更是一次发展跨越。站在“十三五”规划收官的历史节点上回望,中国检科院充分发挥检验检测检疫“国家队”作用,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国家市场监管、口岸安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公共卫生安全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撑,大力推进成果转化,书写了一份沉甸甸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这5年,聚焦国家战略提升科研能力
1月21日,中国检科院召开2020年总结表彰大会。这既是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展望。
2014年初,中国检科院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作为其间的亲历者、实践者、推动者和见证者,回首中国检科人走过的“十三五”,中国检科院院长李新实感触最深——
面对当时科研环境拥挤、科研水平下滑、运行经费拮据的困境,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体制改革要求,中国检科院领导团队审时度势,强化顶层设计,明确了“强院大市场”的发展思路。
所谓“强院”,就是坚持公益性检验检疫中央研究机构的本质属性,坚持以科研为中心不动摇,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不动摇,集聚全院优势资源,全面提升科研水平、技术支撑能力、科技服务能力等核心竞争力,使中国检科院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检验检测检疫科研机构;所谓“大市场”,就是坚持科研的需求导向和市场导向,坚持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重要作用,全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全力提高科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回首“十三五”,中国检科人坚持科研立院,将科研重心聚焦涉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8大领域、23个研究方向,推动跨部门、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资源整合,凝练大项目大课题能力快速提升。
2014年以来,该院科研立项、奖励和成果均实现突破。立项各类课题564项,获得国拨经费6.8亿元,经费同比建院以来前10年增长44.2%;获得各类科技奖励64项;获国家级奖项4项,较建院以来前10年的总和翻了一倍;获得授权专利328项,发布各类标准282项,发表论文928篇,其中发明专利235项,国家标准88项。
实验室主体搬迁至北京亦庄,北京高碑店实验室改造完成,建设燕郊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这些举措大大改善了科研实验环境。卫检病原微生物P3实验室顺利建成投入使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动物检疫P3实验室和植物检疫高等级实验室建设基本完成;实验室智慧管理平台上线运行,大数据中心建成启用。“十三五”期间,各类大型仪器设备共计4000余(台/套),价值10亿多元;“十三五”期末,该院资产总额已达到15.51亿元,同比“十二五”期末增长46.69%。
这5年,服务经济社会发挥支撑作用
作为检验检测领域的“国家队”,这5 年,中国检科院积极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在防控非洲猪瘟、新冠肺炎病毒、“臭脚盐”等重大突发事件以及G20峰会、“一带一路”论坛等重大外交外事活动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十三五”期间,该院共完成各类风险评估报告996份、634万字;承接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秘书处工作,成为国家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作为市场监管总局进口冷链食品追溯信息管理平台的技术支持单位,开展数据管理和分析评估,成为全国市场监管工作的有力支撑;建立进口注册认证燕窝追溯体系,市场影响力和认同度进一步扩大;启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CDC平台建设,服务地方公共卫生事业。“十三五”期间,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市场监管总局进口消费品风险评估中心等7个省部级功能平台、基地落户该院。
不仅如此。该院还主动融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潮,一批具有前瞻性的项目布局加速落地——
服务国家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在天津东丽设立中国检科院天津分院(有限公司);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与三亚市政府联合设立中国检科院(三亚)生物安全中心,成为支撑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服务海南生物安全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与广东省中山市人民政府合作,设立中国检科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在特殊食品、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搭建科研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对接“长三角三年行动计划”,设立长三角研究院,总投资近20亿元。此外,在重庆设立西南研究院,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安杨凌设立西北研究院,打造西部检验检测检疫产业高地,促进与“一带一路”国家农产品贸易往来……
“辛苦指数”换来“发展指数”。“十三五”期间,该院与地方政府、企业、院校等共签署合作协议33项,是“十二五”期间签署数量的3倍多。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检科院更是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这一年,制修订8版市场监管总局内控方案,完成各类疫情评估报告40份;支援国家口岸防控输入疫情,开展一系列新冠核酸采样、检测和国际包机登临检疫,进行环境监测研究等。北京新发地疫情发生后,该院攻克关键技术实现对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新冠病毒的精准快速检测,并对水产品传带新冠病毒风险进行评估。同时,服务企业复工复产,共为250余家企业减免检测费用约3100万元,其中免除湖北地区企业检测费用1043万元。
这5年,拓展成果转化激发内生动力
作为国家级公益性检验检疫科研机构,如何建“一池活水”,激发内生动力,一直是中国检科院直面求解的课题。在该院院长李新实看来,科学发展重在转变观念。
站在新起点的再出发,不再是“难以为继”时的无奈之举,而是检科人面向未来的主动出击——落实成果转化法,打通科研创新“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出台离岗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系列举措,让“躺在”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加速走向生产线,实现“跨界”应用。
在内生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中国检科院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高光时刻”。科技成果转化直接收入达1.92亿元,成果转化反过来又促进了科研水平的提升,从而形成了科研与转化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态势。
理顺股权和投资关系,组建中检国控、检科测试、陆桥股份三大集团,围绕科研成果转化设立中检科测试评价、中检科化妆品等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院属企业,“市场助院”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该院院属企业收入同比“十二五”增长73.49%,净利润增长69.98%,尤其是陆桥股份混改后快速发展,净利润连续5年突破千万整数关口,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5年成就鼓舞人心,开拓奋进书写新篇。如果说“十三五”时期,中国检科人坚持夯基提质,开拓奋进,那么“十四五”时期,他们则是追求卓越,站在了更高的起点。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站在“十四五”开局的全新时间节点,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中国检科院以奋斗姿态“奔跑开局”,融入新格局,把握新方位,开启新征程,扬帆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