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四川已建成生态环境监测点位2.8万余个,其中,环境质量监测点位近2.5万个,生态质量监测点位100余个,污染源监测点位3000余个,基本完成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三年目标任务,实现了市县城市、主要干支流监测点位全覆盖。这是3月30日记者从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生态环境监测是客观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反应污染治理成效、实施生态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本依据。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雷毅在发布会上表示,按照相关安排部署,我省2017年印发了《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通过近几年的强力推动,监测网络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基本实现了四个方面的转变——
实现了手工到自动的转变。雷毅说,“十二五”期间,四川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大部分以手工监测为主,经过建设,自动站由296个增加至2634个,比2015年增加了近8倍,基本实现全省市县城市环境空气、地表水水质自动站全覆盖。
除做好重点排污单位的规定动作外,我省努力探索四川监测新路径,选取成都、攀枝花、泸州、绵阳、南充、达州6市49个行业516家重点监管企业开展第一批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体系试点建设,实现了新型化监控手段“用电监控”零突破,即通过远程查询企业用电量即可得知企业的污染治理设施是否正常运行,“第一批试点建成后,截至2020年底,仅用电监控查实排污行为近100起,远程监控让违法排污行为无处遁形,有力保障了生态环境安全”。
实现了粗放到精准的转变。雷毅介绍,经过五年建设,到“十三五”末,四川改变了环境监测方式较为粗放,频次低、指标少、手段单一的情况。比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方面,县级城市从“十三五”初每月监测5天、每天监测4次、每次监测3个指标,到现在每小时监测一次,每次监测6个指标;水环境质量方面,从“十三五”初每月监测一次,到现在每天监测6次,实现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9项全监测全分析,让老百姓喝上了干净水、放心水。
实现了分散封闭到集成联动的转变。雷毅说,目前生态环境部门与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农业农村、林草、卫生健康、气象等部门实现了协同联动,建立了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机制,逐步实现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质量监测等数据有效集成和互联互享,对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更客观,对发展趋势的预测更准确。“2020年,我们与气象部门会商20余次,发布重污染预警3次”。
实现了现状监测到全面预测预警的转变。雷毅表示,“十三五”初,仅成都市能开展未来24小时空气质量预警预报,现今,省级层面实现了全省未来15天、西南区域未来7天空气质量预测预报,21个市(州)每日发布72小时空气质量预报,空气质量等级预报准确率为90.8%;“十三五”初全省水质预报能力尚处于空白,现在可预警预报重点流域未来2天水环境质量趋势变化。
雷毅说,下一步四川将重点在大气、水、工业园区等方面发力,力争形成环境质量、污染源和生态质量监测全覆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监测新格局,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