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跑:二代基因测序仪的国产化
基因测序产业是一个万亿级的蓝海市场。近年来,全球几大国纷纷将基因测序主导的“精准医疗”作为国家战略重点支持,而基因测序仪是整个基因测序产业的上游核心和关键,也是基因测序产业链上壁垒最高的部分。
长期以来,我国的上游市场一直处于被欧美企业垄断的窘境中,以Illumina、Life Tech和罗氏为代表的欧美企业凭借超高通量和相对较长读长的优势,在中国占有大部分的市场份额。鉴于成本和技术难度等问题,国内进行测序设备研发的企业数量较少,统计显示,目前国内进行测序设备研发的企业仅10家左右,涉及耗材及试剂研发的企业仅25家左右。
在依赖进口的情况下,国内基因测序产业,无论科研还是临床都面临测序成本过高的窘境。测序设备国产化需求迫切,催生了三种国产化的方法:一是贴牌,国内企业与欧美测序仪厂商合作,直接在其产品上贴上中国企业的牌子;二是收购国外企业,国内基因测序企业通过收购国外测序仪生产商,获得其测序设备的知识产权,并完善自身产业布局;三是完全自主产权的研发,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化。
事实上,自从精准医疗上升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以后,我国自主研发的二代基因测序技术正在逐渐崛起。自2014年6月30日,CFDA批准武汉华大基因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的二代测序仪上市以来,CFDA已经批准9款基因测序仪上市,有华大基因的BGISEQ-100和BGISEQ-1000、BGISEQ-500、达安基因的DA8600、华因康的HYK-PSTAR-IIA、博奥生物的BioelectronSeq4000、贝瑞和康的NextSeq CN500等,均为二代基因测序仪。
业内对几块国产二代测序仪的评价众说纷纭,各家实现国产化的方式也有所差异。华大基因的测序仪技术收购自美国的测序仪上市企业Complete Genomics。这场收购在当时是无奈之举,但在事后被誉为“中国人从美国拿走了基因测序行业的‘可口可乐’配方”。了解这段故事的人都知道,这是行业垄断下的绝处逢生,华大基因也因此走上测序仪的自我研发之路。其推出的BGISEQ-500与illumina的NextSeq-500相比,在通量上更灵活,而后者在读长上更有优势。达安基因和贝瑞和康的二代测序仪则是分别通过联合Life Tech和Illumina进入国产测序仪市场,属于贴牌实现国产化。
并跑:国产三代基因测序仪的研发
与目前全球最成熟的二代基因测序技术相比,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仍然处于兴起阶段。从技术角度来讲,二代测序的通量更高,但是在读长上三代测序更显优势。从实际应用角度来看,三代测序测序在临床上应用更加灵活、成本更低,同时三代测序还将利用在RNA测序中的优势,开拓新的应用场景和市场。总体而言,二代测序和三代测序各有各的优势之处,二者并不存在取代关系,只是可能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上选择不同的测序技术。
瀚海基因推出三代测序仪并计划量产的举措,无疑为国内基因测序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打了一剂强心针。纵观全球,截至目前,全球自主研发三代测序仪的企业也不过三家,除了我国的瀚海基因外,另外两家分别是美国的Pacific Biosciences和英国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
从应用场景看,这三家企业的三代测序仪形成的是差异化竞争。美国的Pacific Biosciences公司主要侧重在二代测序与三代测序联合使用,主要用于科研;英国的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公司则偏向于在基层机构、野外等医疗设备不完善的地方进行快速现场检测;而我国的瀚海基因主要针对临床检验市场,可以说是目前全球唯一用于临床应用的第三代基因测序仪。其中,前两家公司都已经进入中国市场,而瀚海基因也正在准备申报CFDA阶段。
关于基因测序上游产业国产化的一点思考
从目前国产基因测序仪的研发状态看,国内部分基因测序企业正在向产业链上扩展,降低自身的测序成本,也避免了将来来自产业链上游的企业向下游拓展的竞争。但是,由于测序仪研发的技术壁垒,不是每个企业都有能力自己研发二代或者三代基因测序仪,那么研发实力相对较弱的企业是否能够在上游的其他领域,如试剂耗材等方面开展国产化,提高上游议价能力,不局限测序设备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