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气象,2020年1月4日,于江苏昆山市,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仪器智能互联和云数据服务专家学组”召开了第一届沙龙活动,出席本次活动得有来自各个专业的30余人,主要嘉宾有第二军医大学陆峰教授、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标委会马雅娟秘书长、深圳海关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林燕奎主任、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康怀志教授、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张学典常务副院长、上海分析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马兰凤理事长、国智清创雄安机器人研究院魏东院长、华东理工大学张嗣良教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袁旭军副秘书长等。本次沙龙活动邀请了五位不同领域的专家老师做了专题报告,并对议题“仪器行业如何融入智能制造领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上海分析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马兰凤理事长致辞
昆山上理工光电信息应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袁旭军总经理
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张学典常务副院长
上海理工大学的丁德锐教授从工业技术变革和互联网的发展历程的视角介绍了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是现阶段工业系统升级所面临的紧迫课题,并基于网络攻击的数学模型,系统地展示了其团队在信息安全检测、攻击抑制及攻击检测嵌入的安全控制与滤波方面所取得的最新成果。
上海理工大学丁德锐教授作报告《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与防护》
随着IoT、AR、5G、云计算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正在互联互通;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将在逐步消除。数字与物理融合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前提之一,Gartner连续四年(2016年至2019年)将数字孪生列为十大战略科技发展趋势之一,数字孪生的时代已来。林劲松董事长分享了数字融合实现方法及一些项目案例。
上海湃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林劲松董事长作报告《数字融合实现方法及案例》
贡亮副教授的报告,通过集成自动化平台装备和信息化技术手段,获取多尺度、多生境的水稻表型海量数据,深入地挖掘“基因型-表型-环境型”内在关系,比较分析了水稻核心种质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相关成果对大规模水稻基因的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技术瓶颈的突破将产生极大促进作用,为揭示水稻表型性状的形成机制、促进功能基因组学、作物分子育种与高效栽培,提供了新的系统研究思路。
上海交通大学贡亮教授作报告《基于云管控仪器群的水稻育种表型大数据获取与解析方法》
华东理工大学张嗣良教授,长期从事微生物发酵的工业生产过程控制体系研究, "六五"至"九五"国家攻关期间,提出了以代谢物质流为核心的发酵工程学的观点,近年来,在总结上述成果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生物化工过程的多尺度系统理论问题。研究了基因、细胞、反应器不同尺度网络状态拓扑结构的互动关系,生物过程的信息流、能量流和物质流的变化,又进一步提出了加强系统结构性变化和跨尺度观察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针对生物过程的海量监测数据,在宏观反应器尺度上形成了多尺度控制理论体系,克服了基因工程单一尺度改造技术的局限性。张教授的上述理论与工程化技术,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等生产行业的现代化改造进程。
华东理工大学张嗣良教授作报告《生物过程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化》
国智清创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魏东博士介绍了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历史与现状,简述了工业领域过去二十年创新的主要特征,并对未来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作了一些预判。魏东博士还根据以往的创新研发经验提出了仪器仪表在智能制造中可能的应用场景,以及智能制造技术在仪器仪表的研发与生产制造中应用。这些议题引发与会者热烈的讨论。
国智清创雄安机器人研究院魏东院长作报告《从工业自动化到智能制造》
在五个精彩报告之后,与会嘉宾就仪器行业如何融入智能制造领域这一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从不同角度、多种渠道积极建言献策。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各应用行业对分析仪器、技术和手段获得的数据,既有质量要求,同时越来越关注信息数量和多维度信息解析等方面。仪器行业更应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利用不同平台、借助已有资源,积极寻求跨界融合,推动国产仪器厂家与用户开展真实的合作、应用和示范。活动现场,大家还讨论了其他关心的话题,如标准制定、行业指导蓝皮书、创新驱动机制、中小微企业诉求、项目申报、专家组活动安排等。
出席活动的专家合影留念
沙龙活动自由讨论环节照片
专业学组的活动是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专业学组一般两年举办一次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术报告会或研讨会,分别聚焦各专业领域的前沿焦点、技术难点、应用热点开展集中探讨,为我国分析仪器行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指导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