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普及 / 科普知识

构建“大科普”格局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022-09-13 科普知识

导语: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科学技术普及是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活动,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意见》是继2021年6月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后的又一重磅文件,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翼同等重要”论述的重大战略举措,对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加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围绕该《意见》文件精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及其科普培训部积极向学会理事、科普委员约稿对《意见》的时评文稿,并推荐给光明网等媒体平台进行了发布,以下也重点刊发和转载,欢迎传阅。

构建“大科普”格局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作者:褚小立(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推动科普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文件从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加强科普能力建设、促进科普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强化科普在终身学习体系中的作用等方面,提出 30 项具体的措施和要求。其中,第20条提出“发挥科普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我来自国企所属的研究院所,想谈一谈对这一方面的认识和实践。

我所在的团队一直从事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该技术具有分析速度快、分析效率高、非常适合在线无损实时分析等优势。目前,全球约90%小麦贸易是基于近红外分析仪对整粒谷物检测蛋白质含量进行的,这不仅显著提高了分析速度,而且节省了大量的发现成本。

据统计,西方发达国家精细农业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后,稻米产量每公顷提高约0.6吨,小麦产量提高约1.1吨,小麦蛋白质含量约提高1%,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我国东北三省在大豆育种、种植、收购和加工环节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后,大豆蛋白质含量也有显著性的提高,起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国家增税的效果。

在国内外大型流程工业,诸如炼油和石化企业,在线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已成为智慧工厂的重要感知器,是现代智能化炼厂的标志性技术之一,与优化控制系统结合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制药领域,以近红外光谱为代表的现代过程分析技术可对制药过程的关键质量参数进行监控,以改进质量并降低药品的制造成本,在国际大型制药企业得到广泛的推崇,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在科学前沿研究领域,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高级认知神经科学、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和精神病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在商业领域,据报道,美国研究机构对上千份食品掺假案例进行总结,发现橄榄油、牛奶、蜂蜜、咖啡和橙汁是5种最常见的掺假食物,近红外光谱在现场无损快速鉴别这些掺假食品方面也独具优势。

但是,在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产业化和应用普及率比较低,与期望还有很大差距,在为经济建设服务和造福人民方面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整体上仍处于爬坡攻坚阶段。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近红外光谱技术相对较新,这一领域的科学技术交流还多停留在较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层次上。另一方面是近红外光谱为多学科的交叉技术,涉及到物理、化学、数学、生物、仪器、计算机和工程等诸多领域。目前国内大学的教材中相应的介绍较少,致使与这项技术密切相关的人群(例如仪器分析类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科研和管理人员)对其了解甚少,普通大众就更无从说起。因此,扩大对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科普宣传非常迫切,也非常重要。

为此,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及其科普工作委员会组织国内近红外光谱领域60余位专家,编写了这一科学领域首部科普著作《点亮我们生活的近红外光谱——近红外光谱分析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天》。该书集知识性、科学性、技术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深入浅出地阐述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系统完整地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和应用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密切融合在一起,贴近生活,通俗易懂,非常便于读者对这项技术的认识和接纳。该书的出版打开了一扇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与普通大众交流的窗口,让最前沿的科技走进寻常百姓家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该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普及。

此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还积极搭建科技成果科普宣介平台,以科普讲座、科普创作、科普展览展示等多种形式推广科研成果,促进了社会公众对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认知和了解,也助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科普是科技推广的自然要求,相信借助《意见》出台的东风,科普一定会进一步引导社会正确认识和使用科技成果,强力助推新科技成果持续、健康、快速地在我国应用发展。

后续,欢迎更多的仪器仪表领域科技工作者,尤其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科普委员、科普专家、会员,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所属各分支机构、科普教育基地、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等组织和科技工作者积极组织开展科普活动、科普创作(科普文章、科普视频、科普图文等),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

科普创作投稿和科普工作联络: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普培训部 李老师,010-82800456,Lsh@cis.org.cn 。

Baidu
map